首页行业动态发改委要求重点工程以工代赈 促进农民工就业

发改委要求重点工程以工代赈 促进农民工就业

来源:互联网 2022-07-23 01:32:36

“最近获批了很多项目,原计划未来两年才能进行的基建项目都已经准备上马了。”一位央企负责评标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都参与到项目中。”

该人士这样形容项目快速进展的程度——“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设备生产商加快生产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为此,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组织召开工作交流通气会,研究推进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相关工作。

据了解,以工代赈的做法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我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政策举措,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把渔村变城市

大型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位核电站的负责人表示,投资与GDP的拉动效应为1﹕1.5,700多亿元的工程投资能拉动1050多亿元的GDP。

一位曾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5年的核电界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刚来大亚湾大鹏镇的时候,那里就是一个小渔村,非常穷,只能以打渔为生。而多年后,现在商品房和住宅楼建设得都很漂亮,核电站不仅对地方经济有贡献,还对房地产开发行业带动非常大。”

该核电界人士认为:“因为对地方经济带动很大,所以都是地方政府在积极推动核电站建设。”

国家发改委曾经提供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的以工代赈的账本。

2021年印江县用800万元以工代赈试点项目资金为牵引,自筹资金163万元,平整土地262.81亩,新建生产便道2399.79米、排水沟1500米、通组道路493.87米;今年已累计吸纳当地群众165人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共支付劳务报酬121.5万元。同时,带动周边村54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800余亩,增加稳定就业岗位400个,一年带动当地劳动力务工5万人次以上。

《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要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与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关系,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鼓励非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并要求地方政府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尽量扩充以工代赈就业岗位。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工作交流通气会上介绍了《工作方案》出台背景、政策要点及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的初步考虑,其中涉及教育、生态环境、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体育、能源、民航、林草、乡村振兴等10余个内容。

稳定农民工就业

人社部同样也在关注农民工就业。

近日,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

该文件指出,要积极助力农民工稳定就业。“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招聘、供需对接等劳务协作服务,帮助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实施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援助计划,增强当地市场化就业服务能力。”

同时,在鼓励就业的同时,还提出了新技能培训。

上述文件指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积极开发优化技能培训产品和项目,向劳动者提供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就业培训和服务,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劳务品牌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类劳务品牌。鼓励各地探索培育县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立足当地开展有特色的劳务输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广泛开展对接合作,通过设立子公司、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形成常态化就业帮扶合作机制。”

不会返贫

此次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工作方案》,细化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的管理规范和保障措施,对进一步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以助力稳就业、稳经济大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认为,《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突出以“赈”促就业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扩大就业容量,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要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与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关系,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鼓励非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并要求地方政府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尽量扩充以工代赈就业岗位

据了解,一户农村家庭中,只要有一人工作,这个家庭的年收入就有所保障,不会返贫。目前,中国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

凡本网注明“来源:砂石装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砂石装备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 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