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ID:kjrbwx)、微博@中国科学报、@中科院之声、@天津日报、@央视快看、@新华社、@新快报、b站@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抖音@美丽浙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新闻网
2021年已经步入尾声
过去的一年
是科技界屡创新高、收获满仓的一年
这一年
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国科技界更是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量子计算获得重大进展
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
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开放
尽显大国风度
成功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为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6月23日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研制成功的
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
图片来源:中科院大气所
地球系统模拟装置
又称地球模拟实验室
是对地球系统进行数值模拟
即以地球系统观测数据为基础
利用描述地球系统的物理、化学
和生命过程及其演化的规律
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科学计算
科学家们由此得以重现地球的过去
模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
此次新落成启用的地球模拟实验室
整体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以地球系统各圈层数值模拟软件为核心
软、硬件协同设计
规模及综合技术水平
位于世界前列的专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其具备地球表层各圈层的模拟能力
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
尤其是在当下
最为紧迫的气候变化应对与碳中和领域
该系统能够全方位关注全球生态
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及其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生态—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碳排放量”
的清晰关系
对温室气体核算、未来升温预估
提供有力的模拟支撑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实现
并且它还将为我国未来在气候与环境领域的
谈判提供依据
网友:这也太厉害了
7月9日
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的成果显示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童利民教授团队
联合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
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
在-50℃环境中
制备出了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
其既能够灵活弯曲
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
在性能上与玻璃光纤相似
研究团队制备的直径均匀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受访者供图
光纤作为一种将光约束
和自由传输的功能结构
是目前光场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常规玻璃光纤的主要成分氧化硅(石英砂)
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物质之一
但实际上
在地球及诸多地外星体中
比石英砂更普遍的物质是冰或液态水
因此用冰制备光纤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次研究中
童利民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
在大量实验基础上
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
在低温高压电场中
辅之以一定的湿度条件
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
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
从而诱发单晶生长
最终在-50℃的环境中
成功制备出直径在800纳米到10微米的
冰单晶微纳光纤
并且,该团队还利用
新发明的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
在-150℃的环境中
使冰微纳光纤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
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
童利民认为
该项研究结果将拓展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
激发人们开展冰基光纤在光传输
光传感、冰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以及发展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微纳尺度冰基技术
“九章”“祖冲之”上新在两个物理体系实现量子优越性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
一直是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也是当下各国竞相角逐的焦点
过去一年
我国在量子计算机研发领域
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
2月27日
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发表成果
由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
中山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
研发出的一款新型
可编程硅基光量子计算芯片
实现了多种图论问题的量子算法求解
有望未来在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获得应用
5月7日
《科学》杂志发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究成果
其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个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该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
实现量子优越性
以及后续研究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
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维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示意图, 每个橘色十字代表一个量子比特。图片来源:潘建伟团队
10月底
潘建伟团队进一步研制出了
66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2.0”
在随机线路采样任务上
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所完成任务的难度较2019年谷歌“悬铃木”
高出2—3个数量级
与此同时
潘建伟团队升级版的“九章2.0”
也极大提高了其量子优势
对于高斯玻色采样问题
1年前的“九章”一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
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需要花费亿年时间
而“九章2.0”一分钟完成的任务
超级计算机花费的时间
要再增加百亿倍
并且“九章2.0”还具有了部分可编程的能力
“九章2.0”和“祖冲之2.0”的出现
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
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向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2021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团队
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
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团队所创造的
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
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该成果于4月下旬
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资料图。图片来源:pixabay
光已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
光速高达每秒30万公里
“降低”光速乃至让光“停留”下来
是国际学术界一直不懈奋斗的目标
光的存储在量子通信领域尤其重要
通过将光子储存在
超长寿命的量子存储器即量子U盘中
实现通过直接运输量子U盘的方式
来传输量子信息
而考虑到飞机和高铁等交通工具的速度
量子U盘的光存储时间
至少需达到小时量级
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
在2015年便自制光学拉曼外差探测核磁共振谱仪
依托该仪器
其精确刻画了
掺铕硅酸钇晶体光学跃迁的完整哈密顿量
并在理论上预测了
一阶塞曼效应为零(ZEFOZ)
磁场下的能级结构
未来
依靠更加成熟的量子U盘
人类有望实现
基于经典交通运输工具的量子信息传输
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量子信道
找回水稻“祖先”基因有助培育更优秀的水稻品种快速从头驯化异源四倍体野生稻
发挥多倍体优势
找回当下栽培稻已经丢失的部分优秀基因
培育出产量更高
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型水稻作物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的这项突破性进展
2月4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快速从头驯化,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供图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
今天我们所种植的栽培稻
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驯化
其农艺性状不断改良
但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
造成优势基因资源缺失
而异源四倍体相比二倍体多2个染色体组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
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
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势
但其具有的非驯化特征
也让它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
李家洋团队从综合表现
更好的四倍体野生稻出发
利用现代基因组编辑技术
将几千至上万年的水稻驯化史
在短时间内“重演”
并且避免了部分基因丢失
首次设计并完成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
快速从头驯化的框架图
有望培育出产量高
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水稻作物
研究团队突破了基因组解析
高效遗传转化、高效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
在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基因组中
注释了系列驯化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
成功创制了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
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
不同程度缩短的多种基因组
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
“中国天眼”迎全球科学家3月底开始征集观测申请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0时起
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
征集观测申请
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
观测时间从今年8月开始
“中国天眼”3月31日起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中国天眼坐落于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
于2016年落成
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一样
口径越大接收到的电磁波越多
其灵敏度就越高
探测能力就越强
借此
中国天眼能够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
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
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
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500余颗
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天眼的研制和建设
不仅体现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还推动了我国天线制造技术
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尺度结构工程
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
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
武向平表示
FAST面向全球开放使用
彰显了充分合作的理念
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用液氦造出-271℃世界大型低温制冷装备“中国造”4月15日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中科院理化所)
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
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
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
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
研制液氦温度(-269℃)千瓦级
和超流氦温度(-271℃)百瓦级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国产化液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图片来源:中科院理化所
液氦是制造超低温的“神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使用大国
但由于缺乏大型低温制冷系统
关键子设备及集成技术
我国大型低温制冷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
进口依赖度高
2015年12月
中科院理化所开始启动液氦
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的研制工作
在几十年低温技术积累的基础上
经过5年艰苦攻关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最终成功研制出技术指标先进的大型氦制冷机
“人造太阳”刷新世界纪录实现可重复1.2亿℃燃烧101秒5月28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喜讯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取得新突破
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
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人造太阳”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地球万物生长所依赖的光和热
都源于太阳核聚变反应后释放的能量
而支撑这种聚变反应的燃料氘
在地球上的储量极其丰富
足够人类利用上百亿年
如果能够利用氘制造一个“人造太阳”来发电
人类则有望彻底实现能源自由
但制造“人造太阳”
面临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用什么容器来承载核聚变?
人工控制条件下等离子体的离子温度
需达到1亿℃以上
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
钨的熔化温度是3000多℃
这意味着
需要造出一个同时承载
大电流、强磁场、超高温
超低温、高真空、高绝缘等复杂环境的装置
这对工艺设计和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达到聚变实验装置所要求的条件
EAST团队的科学工作者自主创新
自主设计、研发了大部分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创造性地完成了EAST装置主机的总体工程设计
世界上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在中国率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
提供实验研究平台
“甩开”光合作用合成淀粉节约资源同时提升生产效率9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宣布重磅成果
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
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
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
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
成功生产出淀粉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淀粉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
在玉米等农作物中
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涉
及60余步的代谢反应和复杂的生理调控
太阳能的理论利用效率不超过2%
而农作物的种植更是需要数月的周期
使用大量的土地、淡水、肥料等资源
为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人员
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
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
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
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
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
并且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
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
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
相当于我国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
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解开数学界60多年“悬案”11月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
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
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
取得里程碑式结果
其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
成功证明强制性猜想
和测地稳定性猜想
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
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
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两篇论文发表于
国际著名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
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中)与程经睿(左)在一起。安徽网 陶冬青 摄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
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
经过近20年来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
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
已变得完全清晰
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此之前
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
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陈秀雄、程经睿的工作
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
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
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
他们不仅求出了方程的解
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统研究此类方程的方法
为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此外,他们还给出了
环对称凯勒流形上稳定性猜想的证明
将唐纳森在环对称凯勒曲面上的
经典定理推广到了高维
并对一般稳定性猜想的证明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让一般稳定性猜想的完全解决成为可能
我国科技界
取得的多项重要突破
离不开那些默默钻研付出的人
致敬中国科研工作者!
凡本网注明“来源:砂石装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砂石装备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5月15日,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2025 CICEE)即将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届时,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600家参展商,将在30万平方米的展区内陈列超2万件展品,涵盖工程机械全领域前沿技术和产品。目前,众多展商已蓄势待发,期待在这个推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交流与合作的超级平台上一展风采。...
2025-04-17 08:31:38
在璀璨初夏的五月天,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将于5月15日至18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华丽启幕。作为一颗迅速崛起的璀璨新星于世界工程机械展会之林,长沙展在规模之宏大、观众之众多、世界50强企业参展数量之多及影响力之广上,已可与全球三大工程机械展并驾齐驱,共绘辉煌。展会前夕,我们有幸专访了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的...
2025-04-17 08:30:36
湘江潮涌,岳麓风扬。当2025年的第一缕晨曦掠过长沙的钢铁丛林,这座“工程机械之都”已悄然完成蜕变——30天后,全球智造的聚光灯将在此定格。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2025 CICEE)进入30天倒计时,万事俱备的长沙,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心跳与绿色的呼吸,向世界发出邀约:共赴智造巅峰,见证未来启程!蓄势:一座...
2025-04-16 09:13:26
控制器被称为工程机械的核心大脑。在湖南长沙,活跃着一家极具影响力的企业 —— 长沙硕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湖南省唯一获授牌的工程机械专用控制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余年来,硕博电子始终专注于特种装备智能电控技术领域,秉持 “品质成就智能特装” 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深耕技术前沿创新探索,为工程机械、矿山设备、新能源车...
2025-04-14 17:20:09
2025-04-11 来源:CICEE 作者:编辑部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革新。5月15-5月18日,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CICEE)即将开幕,展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展览面积30万㎡,预计参展企业...
2025-04-14 09:14:17
- 2025CICEE-从技术突围到全球布局高端人物专访湖南优钻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德义一、技术革新:以创新驱动行业突围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革新已成为企业实现突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湖南优钻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的创新投入,在技术突围之路上稳步前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
2025-04-10 17:13:03
抢占前30席位,赢超燃礼遇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会而是一张属于你的“未来工程机械版图”!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2025CICEE)盛会将启——这里没有旁观者,只有手握“机甲密令”的超级队长!当全球顶流的企业、高精尖的产品齐聚长沙你,就是这场硬核科技盛宴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超级队长”计划——你的邀请码,是撬动行业人...
2025-04-01 10:44:33
2025CICEE大事件 摘要:突破时空界限,赋能全球贸易——2025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电子会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一代工程机械、应急装备、矿山装备、农业机械》今日正式上线。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首个全产业链企业国际数字化展示平台,CICEE首批电子会刊集中展示155家全球领军企业的核心技术与产品,以智能...
2025-03-27 10:02:57
九九尽,春天临,一切美好,只是刚刚开始,所有期待,都会如约而至。bauma CHINA 2026(上海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招展全面启动!2026年11月24-27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将再度吸引世界目光,全球工程机械标杆力量集结,携手呈现行业新潮,诚邀全球伙伴共赴东方之约。bauma...
2025-03-12 09:08:20
bauma CHINA 202433万m2展览面积3,542家参展商281,488名专业观众海外观众占比超20%众多全球新品集中发布11月26—29日,bauma CHINA 2024(上海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这场阔别四年的工程机械行业风向标盛会,以展览...
2024-12-03 13:57:23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制砂楼
主营:破碎机
主营:破碎机
主营:筛网、筛机配件
主营:破碎机
主营:制砂机、筛分设备
主营:破碎机